朱熹的克己诠释和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,成为当时道学之争的焦点之一。
关于自省,孔子有诸多箴言。[18] 有格,是自爱的价值目标,这个目标就是孔子用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感化大众的君子模范人格。
《中庸》又说:或生而知之;或学而知之;或困而知之:及其知之,一也。同样的博爱观念,孔子合宜地处理了马厩失火案。从自爱与博爱的统一性来看,孔子树立的明君子形象当是礼治社会的人格典范与价值引领。17 胡适:《中国哲学史大纲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,第87页。人有耻,则能有所不为。
明君子的形塑乃仁义礼智四要素的型铸,是仁、知、勇集中发力的结果:君子道者三,我无能焉:仁者不忧,知者不惑,勇者不惧。敬爱贤能也即尊贤,是亲爱亲族的进一步表现,也是仁爱的基本形态。既有是形体之累,而又为气禀之拘,是以物欲之私得以蔽之,而天命之本然者,不得而著。
1188年,朱熹上《戊申封事》。气禀伴随人之出生而生,因禀受气之清浊不同,个体气禀参差不齐、复杂多样。二者,人之气禀都有偏颇。【34】赵顺孙《四书纂疏·论语纂疏》、胡炳文《四书通·论语通》、詹道传《论语纂笺》、蔡清《四书蒙引》、薛蕙《考功集》、王直《抑庵文集·后集》等,均释克己为胜私欲。
注释: 1 参见郭园兰:《从论语克己诠释看朱熹学术内倾特征》,《原道》2017年第2期。46 余英时:《朱熹的历史世界》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,第10页。
非礼而听,人欲之害仁也。道学家还以此假名济伪,说一套做一套,言行不一,本想当官却说吾常泥泽冠冕,本想发财却说吾能粪土千金。可见,叶适反感的是反道学一派对重内圣修养的稍慕洁修,粗能操守的包括他在内的士大夫的打击,这种反感与他重视克己之实用性、释己为个体、解克己为治己成己立己息息相关。于人说则只寻不是处,吹毛求疵,多方驳难。
其二,进谏君王克己以正心窒欲。【16】圣人尊重本有、客观、公正之理,不以己意为是,这是朱熹颇为推崇的。【28】帝王为仁之难,反甚于学者,以物欲之为害者众也,【29】于是朱熹将自己的克己诠释思想频频应用于系列奏折中,以此进谏帝王加强胜私欲之修养。然人有是身,则有耳目鼻口四肢之欲,而或不能无害夫仁……盖非礼而视,人欲之害仁也。
另据《朱熹年谱长编》记载,1188年6月1日,朱熹与兵部侍郎林栗论《易》《西铭》不合。【24】朱熹从克己诠释义胜私欲的角度指出,学者应省察天理人欲此消彼长的关系,学者之学始于革尽人欲复尽天理,学者应以克人欲为事,克人欲就能致其知,就能无不明。
帝王地位特殊,影响大。据《朱熹年谱长编》,淳熙十五年(1188年),王淮被罢,朱熹要上奏,有人好言相劝,奉劝勿言正心诚意,因为这是上所厌闻,朱熹不听劝诫,仍坚持以克己正心诚意劝谏皇帝,得到的反馈是上未尝不称善【43】。
在朱子的倡导和引领下,理学士大夫始终关注修身,即使是著书立说,也更倾向于思考内圣修养,并在实践中落实克己之胜私欲要求。【45】余英时亦认为,《近思录》纲目卷一至卷五相当于格、致、诚、正、修,即朱熹《集注》所谓修身以上,明明德之事也。【25】李清馥《文公朱晦庵先生学派》记载:先生还自浙东,见其士习驰骛于外,每语学者且观《孟子》‘道性善及‘求放心两章,务收敛凝定,以致克己求仁之功,而深斥其所学之误。由于气禀有清浊,再加上私欲污染,善之本性也就变而为恶。【8】气禀之偏导致天命之本不得彰显。29 真德秀:《大学衍义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,第180页。
1194年,朱熹在《经筵讲义》和《行宫便殿奏札二》中也就天理人欲专门向君王进谏。【41】 针对郑丙、陈贾、林栗等人的反对和叶适对朱熹的辩护,楼钥上奏《论道学朋党》,希望能调停双方,走中庸之道。
《朱子语类》对此有详细讨论:人之一心,天理存,则人欲亡。盖人莫不知德之当明而欲明之,然气禀拘之于前,物欲蔽之于后,是以虽欲明之而有不克也【10】。
【5】由气禀有昏浊,又私欲污染,其善者遂变而为恶。朱熹的克己诠释和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,成为当时道学之争的焦点之一。
气禀之偏阻碍明明德,必须克胜。这与叶适所说见士大夫稍慕洁修,粗能操守,辄以‘道学之名归之相类似,只是克己即胜私欲的表达方式不同。大段不好底欲则灭却天理,如水之壅决,无所不害。【4】在朱熹看来,克己之私涉及气禀之私、人我之私以及耳目口鼻之欲等三方面内容。
朱熹68岁时还就此与吕子约讨论,提出只己见便为至当之论,先横着一个人我之见在胸中,于己说则只寻是处,虽有不是,亦瞒过了。其一,劝导学者克己以治心修身。
16 黎靖德编:《朱子语类》,中华书局1986年版,第952页。32 《朱子全书》第20册,上海古籍出版社、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,第664-665页。
在治国理政体系中,帝王是主宰,是决策者,是决定国家治理成败的关键因素,帝王的修养有示范作用。四者,气禀之偏难知难识难治。
15 《朱子全书》第22册,上海古籍出版社、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,第2234页。【6】朱子坚信性善,但他同时认为,气禀清者,生来是善,气禀浊者,生来是恶。21 黎靖德编:《朱子语类》,中华书局1986年版,第1488页。若不讲明体察,极精极密,往往随其所偏,堕于物欲之私而不自知。
众所周知,道学是整个宋代儒学中最具创新性的部分,朱熹是道学的集大成者。气禀之私为什么是要克的私欲?一者,朱熹认为,人之善恶贤愚由气之清浊而定。
【2】难能可贵的是,朱熹不仅对克己进行了创造性的理学化诠释,详实阐述了私欲的具体所指,而且躬亲实践,不断加强内圣修养,劝导学者以此治心修身,乃至进谏君王以此正心窒欲。【33】冯从吾强调:先儒解克字,谓如三军遇敌,战必胜,攻必取,此言甚好。
以为舍‘六经、《语》、《孟》而尊史迁,舍穷理尽性而谈世变,舍治心修身而喜事功,大为学者心术之害,极力为吕祖俭、潘景愈、孙应时辈言之。25 《陆九渊集》,中华书局1980年版,第507页。